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

鳥食罐-古董非新品

以養鳥為觀賞、娛樂之由來已久,《李義山雜纂》中說:「至漢而養鸚鵡者紛紛矣。」唐代詩人 王建在《宮詞》中道:「花時寂,閉院門,美人相並立瓊軒,含情欲說宮中事,鸚鵡前頭未敢言。」可見早在漢唐時期,人們就已經在喂養鸚鵡等鳥類了。目前已知 年代最早的瓷鳥食罐是東漢時期的,但已極為少見;唐宋元時期的也屢有發現,但為數也不多;到明清時期,就日益豐富起來。
  據江蘇鎮江考古發現,東漢永元十三年墓就曾出土有黑釉鳥食罐;福建廈門華僑博物館收藏品中,有一件唐代北方瓷窯燒制的白釉鳥食罐。
  南宋龍泉窯及郊壇下官窯都曾燒制過此類器物。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南宋龍泉窯鳥食罐,高4.8厘米,口徑4.7厘米。該器斂口,鼓腹尖底,腹部一側有一小系,作懸掛之用,其釉色翠青,如雨後碧空,晶瑩潔靜。因其采用覆燒法,故口沿一圈無釉露出胎骨。此器造型精巧,風格與南宋郊壇下官窯鳥食罐基本相同。
  元代龍泉窯繼續燒制鳥食罐類器物。與宋代龍泉窯比,此時鳥食罐的底部已由宋時的尖底,逐漸演變成圓形底足,器身也開始變矮,胎、釉均稍變厚,質地明顯變粗,釉色也不甚青翠,變為青中閃黃色。各方面之特點與元代龍泉窯其它類器物一致。
  明代鳥食罐有了進一步發展。這時的龍泉窯仍然繼續燒,器物的胎釉較元代稍薄而精細,器型亦與元代略同,但較矮淺一些,呈水盂形。
   明代興盛起來的江西景德鎮窯。一改以往器型單一、品色單調的特點,在青花器物中出現了腰鼓式、元寶式、水盂式等多種形式的鳥食罐。其間以宣德時的制品最 佳。其造型美觀,釉質肥潤。所繪青花,使用當時由南洋輸入的「蘇泥勃青」料,圖案花紋顏色深淺不勻,時而出現一些結晶斑,顏色深者呈藍黑色,且下凹深入胎 骨,撫之有凹凸不平感。濃艷的青花色調,暈散於胎釉之間,與精美的器型渾然一體,其風格厚雅之至。
   這裡介紹一件明代宣德青花鸚鵡鳥食罐。器高9厘米,長18厘米,在鼓腹的筒形食罐旁,一只鸚鵡口含柳枝,側身抓住罐身,翹尾昂首,形象生動。「蘇泥勃 青」青花料的渲染,使得鸚鵡的神態栩栩如生。它不僅勾畫出鳥食罐與鳥類之間的密切聯系,同時也真實地再現了鳥類與生態的依存關系。這種寫實性的精湛制品, 實在是非常巧的創造,反映出宣德鳥食罐制做的高超工藝。
  清代瓷器的燒制在前代基礎上,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,從造型、紋飾,到色彩、質地諸方面都精美絕倫,達到歷史上瓷器燒造的最高水平。其中的鳥食罐制品,成為清代文玩器物中的重要品類。
  清初康熙、雍正兩朝,瓷質鳥食罐的燒制承繼了明代遺風,多仿宣德時款式,渾厚古樸之風猶存,亦間出奇意。
  乾隆、嘉慶時,鳥食罐的生產有所革新。其明顯的特點是,質地瑩潔潤透,器形雋秀典雅,工藝精細巧麗。品種以青花為主,也不乏粉彩等其它彩瓷。器型除仿制宣德時形式外,還出現了月牙形、淺圓形等新的款式。
   道光、咸豐時,由於養鳥娛樂活動日益盛行,鳥食罐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多,隨著人們審美情趣和欣賞水平的提高,在器物的造型上又出現了方形、圓形、花口形、 六稜形等多種形式。在彩、釉品種上也有一些新的突破,如常見的白釉、青釉、藍釉、綠釉、黃釉及青花、粉彩及斗彩等。此時制做的鳥食罐精品,大多造型靈巧, 具有胎壁薄、釉質潤、圖案精美的特點,耐人賞玩。
  為適應人們玩鳥之名目更為繁多,器具更為精致的要求,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成套的鳥食罐,有兩件、三件或五件一套的,以分別作盛水、放食、放砂粒之用。此類成套鳥食罐,每件圖案相同,僅造型各異,把鳥食罐的設計、制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。
   清代晚期的同治、光緒年間,鳥食罐的形式更為多樣。除以往常見的器形外,又出現有圓筒形、洗子形、盆形等多種,而紋樣、釉色尤有增多。從花紋裝飾上來 看,山水、花卉、鳥蓋、草蟲、魚藻、龍鳳、人物等題材十分廣泛。可以說,各種形式、各種色彩、釉色及各種紋飾的鳥食罐,至此時已非常齊備了。
  鳥食罐是我國瓷器發展中的一個門類,不同時代、時期的燒制技術和時代風尚在鳥食罐器物上都有反映。這既是瓷質鳥食罐本身的演變史,也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個小小縮影,並反映出當時社會習俗的一個側面。
  民國以後,瓷器生產出現了衰敗趨勢。養鳥之風亦隨之偃息,瓷質鳥食罐無論在胎、釉紋飾及制做工藝諸方面,也一失往日光彩了。

舊品有使用痕跡或是裂開修補,適用野鳥/畫眉/綠繡眼使用,約有50個,要收藏/實用均可,不介意者再來電確認.

 0916-135496 蘇先生